你的位置:华晟木业 > 服务项目 >

优化政策措施,提升金融服务经济社会质效

专题:金融视角·聚焦2024年两会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寿集团董事长 白涛
  全国政协委员、   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党委书记 霍颖励
  全国政协委员、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上海监管局局长 王俊寿
  全国政协委员、   中国人民银行陕西省分行行长 魏革军
  全国人大代表、   中国人民银行辽宁省分行行长 付喜国

  金融本身是经营风险的行业,防控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数字金融是个生态系统,迫切需要政府、监管及社会各界同题共答、同向发力;我国绿色金融快速发展、成效卓著,但也面临诸多问题;如何破解大型重整工业企业融资难问题,助力企业跨越发展阵痛期……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围绕金融如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代表委员积极建言献策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寿(29.360, -0.59, -1.97%)集团董事长白涛:

  大力支持数字金融发展

  ◎记者 韩宋辉

  随着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日益深度融合,数字金融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寿集团董事长白涛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今年全国两会,他主要围绕“大力支持数字金融发展”提交了建议。

  “数字金融是个生态系统,迫切需要政府、监管以及社会各界同题共答、同向发力。”白涛表示。

  对此,他提出四点建议:

  一是坚持立法修法先行。建立健全公共数据集中开放共享等法律法规,明确数据合规流转实施细则,兼顾安全性与流通性,支持金融机构运用大数据进行产品服务创新,为充分发挥数据要素作用、促进数字金融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二是加快完善数字金融基础设施。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快构建联通医疗、农业、林业、气象等行业的公共大数据平台,建立安全权威的算力资源供给能力和供给体系,加强大模型等人工智能基础平台的统筹及利用,提供通用性、基础性智能服务的大模型,避免资源浪费以及潜在风险。

  三是加强数字金融监管。完善数字金融监管体系与监督评估机制,加快研发基于数字技术的监管工具和监管平台,对大模型算法、应用场景等加强监控和防范,确保数字金融发展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宗旨,符合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

  为当好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和维护金融稳定的压舱石,中国人寿持续做好“五篇大文章”,在数字金融方面持续发力,依托数据和技术优势努力构建数字金融生态,强化金融服务的多样化和专业性,不断拓展客户服务的内涵和外延。

  四是加快建设数字金融人才队伍。紧盯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前沿数字技术发展趋势,完善数字金融人才培养体系,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建设数字技术与金融的交叉学科,着力培养数字金融复合型人才。持续健全金融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推动金融从业人员及时掌握数字知识和技能。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上海监管局局长王俊寿:

  合力构建金融大监管格局

  ◎记者 黄坤

  上海证券报记者获悉,今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上海监管局局长王俊寿拟提交“多管齐下,群防共治,合力构建金融大监管格局”的提案。

  王俊寿表示,金融本身是经营风险的行业,防控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风险体现在两个层面:一种是市场内生的、天然的风险,对此要尊重市场规律,最大限度做好对冲和缓释;另一种是外在的、人为的、多有风腐一体特征的风险,更应予以防范处置。

  针对防控金融风险,王俊寿认为,必须对症下药、多管齐下、综合施治,至少涉及三个层面、六大责任的落实。

  第一层面,股东、高管责任是“内环”。这是最核心的,他们既是公司治理的“牛鼻子”,更是风险防控的“主心骨”。但一些大股东将金融机构作为“提款机”,一些高管专注于谋求个人利益,委托代理行为扭曲,这是造成很多金融风险的深层内因。

  第二层面,机构、行业责任是“中环”。关键是加强机构自律与行业互律,对风险做到防之于未发,治之于未萌。而目前相关责任落实存在缺陷,有的机构合规管理不到位;行业组织协调维权服务不足,在促进行业良性竞争、形成风险化解合力上作用发挥不够;有的第三方机构出具虚假会计、审计、评估报告,给了风险蔓延可乘之机。

  第三层面,监管部门、地方政府责任是“外环”。通过落实属地责任、兜底责任,强化“五大监管”,织密兜牢风险防控的安全网。过去一段时期金融监管部门与地方政府间条块化监管协作不足,存在监管盲区,“防火”不够有效,“灭火”过于冗长,风险处置耗费大量资源。

  在这三个层面以外,王俊寿表示,全媒体时代,公众监督与舆论监督对风险防控同样有巨大力量。目前,金融领域的相关监督的积极性、判断力、执行力仍有待提高,“吹哨”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

  对于各层责任及存在的问题,王俊寿提出三个方面建议:

  一是落实好体制,加快形成适应金融强国建设需要的监管体制。提高监管的前瞻性、精准性、有效性、协同性。强化“对监管的监管”,加大责任追究力度。

  二是健全好机制,稳预期、树信心、促合规。首先是健全监管全覆盖机制;其次是健全行业自律机制,进一步发挥各行业协会的自律、维权、协调、服务功能,最大程度靠行业自身力量解决行业自身问题;再次是健全对第三方机构监管机制,明确对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实施监管的立法授权,赋予金融监管部门对虚假陈述等违规行为的直接处罚权;最后是健全消保机制。

  三是完善好法制,填补空白,减少掣肘,提升实效。围绕“管住金融事,管好金融人,管到关键处”的立法意图,“于法周延,于事简便”,及时推进法律法规“立改释”。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辽宁省分行行长付喜国:

  破解大型重整工业企业融资难问题

  助力企业跨越发展阵痛期

  ◎记者 张琼斯

  辽宁省工业规模大、种类全,被誉为“新中国工业摇篮”“共和国工业长子”。“近年来,受市场环境变化和经济周期波动影响,辽宁部分大型工业企业受到一定冲击,经营出现困难,甚至陷入破产重整的境地。然而,其中部分企业在行业内、省内乃至国内国际具有重要地位,其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和安全意义。”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辽宁省分行行长付喜国近日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今年全国两会,付喜国拟提交一份关于破解大型重整工业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建议。他认为,在国际政治和经贸形势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持续上升的背景下,应以更长远的视角看待具有市场前景、战略作用和安全意义的大型重整工业企业。在这些企业因市场波动、行业转型和经济周期等因素陷入短期困境的情况下,采取有效措施,支持企业化解融资难题,助力其跨越发展的阵痛期,重新走上正轨,从而维系人力资本、技术积累、市场地位和产业安全。

  “进入重整程序的企业,有些具有资产规模大、技术先进、市场前景较好等特点,只是因为短期经营困境而进入重整。”付喜国认为,重整本身不是融资难的症结所在,重整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和重整后存在的障碍是企业出现融资难的具体原因。重整企业融资难也不是“死结”,在重整过程中及重整后采取适当措施,可以有效缓解企业融资难问题。

  他表示,部分重整企业出现经营困难具有短期性,但其人力资本、技术积累的积极作用则具有长期性。此外,重整过程中,银行债权可能遭受损失,但对于有市场、有前景的重整企业,银企持续合作、互利共赢仍具有现实可能性。而且,重整企业经营在爬坡过坎阶段,对于外部融资需求具有紧迫性。通过完善政策措施,恢复企业信用,解决重整企业存在的“信用污点”等问题具有可行性。

  付喜国认为,在部分大型工业企业重整过程中,银行债权可能遭受一定损失,导致银行对企业存在“排斥”情绪,短期看,融资存在困难具有现实客观性。同时,辽宁信贷市场整体上供大于求,金融机构竞争导致贷款利率持续下行,2023年12月全省新发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仅为3.75%,优质央企、国企贷款利率甚至在2.5%以下。

  “对于银行机构而言,在辽宁优质信贷资产匮乏的背景下,有技术、有市场、有发展前景的重整企业仍是值得关注的重要客户。另外,如果银行能够对重整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企业恢复正常经营之后,前期进入不良的金融债权也可能被盘活,实现长期银企良性互动具有现实可能性。”付喜国表示。

  为破解大型重整工业企业融资难问题,付喜国具体提出五个方面建议:针对大型重整工业企业,从战略、安全和供应链完整的高度重视其在辽宁乃至我国未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针对企业重整过程,进一步完善企业破产重整法律法规,加强债权人保护,维护银企关系;针对企业重整完成之后,加强有关重整企业的顶层设计,助力企业恢复信用;针对重整企业的生产经营,创新金融供给,加强金融监管,鼓励银行向企业的核心技术和优质资产提供信贷支持,专款专用、封闭运行;针对重整企业的主要经营管理人员,设计完善的激励约束措施,鼓励其在重整过程中充分考虑债权人利益,主动控制决策的负外部性。

  全国政协委员、

  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党委书记霍颖励:

  完善可持续信息披露机制

  推动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

  ◎记者 范子萌

  建议统一绿色金融标准,完善可持续信息披露机制,进一步丰富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上海证券报记者获悉,今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党委书记霍颖励围绕“推动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提交了提案。

  一段时间以来,我国绿色金融快速发展,成效卓著:当前我国已是全球最大的绿色信贷市场,绿色贷款余额超30万亿元;我国还是全球第二大绿色债券市场,绿色债券余额近2万亿元;我国可持续基金也取得较快增长,在全球排名第三。与此同时,我国深度参与绿色金融国际标准制定,不断夯实绿色金融的发展基础。

  目前我国绿色金融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霍颖励认为,当前绿色金融标准不统一、可持续信息披露不完善、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不健全、激励约束机制不到位、转型金融框架有待建立等问题持续存在。

  霍颖励建议,相关部门应密切协作,不断完善绿色金融发展政策框架,丰富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为推动经济绿色低碳发展提供特色化的金融供给。

  “绿色金融标准体系是规范绿色金融业务的重要保障。”霍颖励表示,建议制定统一的绿色贷款标准,并对已有的绿色项目遴选模式进行整合。同时,逐步扩大金融机构采用赤道原则的范围,并持续推动共同分类目录标准落地实施,建议按照标准,在银行间市场对绿债贴标的基础上,扩大贴标范围,推动绿色债券标准与国际接轨,从而有利于吸引更多境外投资者投资境内债券市场。

  完善可持续信息披露机制也是重要举措。霍颖励认为,可持续信息披露是绿色金融体系的重要基础性制度。我国先后对上市公司、发债企业等提出信息披露要求,但仍存在管理责任不明确、披露主体范围较小、披露内容单一、披露内容格式不统一等问题。

  霍颖励建议,加强可持续信息披露建设,统一披露标准并积极推动国内标准与国际接轨,同时采取有力措施推动信息披露标准落地,扩大强制披露的主体和范围;发挥现有金融基础设施作用,充分运用科技赋能,对信息披露的内容和格式提出规范统一的数字化要求;加强可持续信息披露的国际合作。

  霍颖励认为,丰富的绿色金融产品体系有助于满足经营主体多样化需求。围绕这一主题,霍颖励建议,鼓励境内外发行人依据共同分类目录发行绿色债券,不断增强我国绿色债券市场在全球的影响力;丰富绿色金融产品供给,提升绿色债券流动性;考虑到银行间市场对外开放以及绿色债券发展情况,建议监管部门允许在银行间市场推出绿色债券ETF产品。

  霍颖励还建议,完善绿色金融激励约束机制。一是不断完善绿色金融政策框架,出台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意见;二是延续实施央行碳减排支持工具,增加规模,并适当扩大金融机构对象范围和支持领域;三是加大对投资者的激励措施。

  “绿色金融缺少对高碳产业绿色低碳转型的资金支持,不过,转型金融可以成为绿色金融的有益补充。目前,我国转型金融处于初步阶段,仅在部分地区出台相关政策,全国性转型金融标准有待建立。”霍颖励在提案中还关注到转型金融的发展空间。

  霍颖励表示,应加快建立转型金融政策框架。建议从国家层面确立转型金融标准,明确转型金融所支持的行业或项目的识别标准、转型资金用途、转型路径、转型所需时间、信息披露、效果评估等,为碳密集行业低碳转型活动等提供政策支持。

  全国政协委员、

  中国人民银行陕西省分行行长魏革军:

  加大跨境金融服务力度

  支持共建“一带一路”发展

  ◎记者 张琼斯 范子萌

  陕西省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日前,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银行陕西省分行行长魏革军在全国两会代表团驻地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金融在资源配置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在共建“一带一路”中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

  魏革军建议,在加强国际金融合作、加大跨境金融服务力度、扩大境外人民币流动性、强化风险监测预警等方面持续发力,支持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他表示,立足于陕西省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优势,中国人民银行陕西省分行已经推出了一系列金融支持举措。

  魏革军表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局、其他金融监管部门及各类金融机构充分发挥优势,为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在此过程中,金融合作机制加快构建,投融资渠道平台不断拓展,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明显提升,人民币国际化持续推进。

  截至2023年9月末,我国已与30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签署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在17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建立了人民币清算安排。截至2023年6月末,13家中资银行在50个共建国家设立了145家一级机构;在“一带一路”资金融通助力下,人民币已经成为全球第五大储备货币、第五大支付货币,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中的权重排名第三。

  立足于陕西省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优势,中国人民银行陕西省分行也推出了一系列金融支持举措,支持陕西省更加深度地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

  魏革军举例称,中国人民银行陕西省分行助力中欧班列发展和集结中心建设,扩大人民币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跨境贸易投资计价、结算中的使用,精准帮扶重点企业通过“一带一路”走出去等。2023年,陕西省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人民币跨境收付397.74亿元,同比增长209.15%,增速位列全国第三。

  在实践中,魏革军发现,我国金融支持共建“一带一路”建设也面临挑战。比如,“一带一路”国别风险大,导致投融资风险增加;小币种币值不稳定,导致“走出去”企业面临很大汇率风险;人民币国际流通性不够强,制约“一带一路”投融资发展需求。

  为提升金融支持共建“一带一路”成效,魏革军建议,应在加强国际金融合作、加大跨境金融服务力度、扩大境外人民币流动性、强化风险监测预警等方面持续发力,支持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他具体建议,鼓励以产业投资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等多种形式引导更大规模境内外社会资金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改善海外项目过度依赖政策性资金和债权融资占比过高等问题;丰富小币种汇率避险服务,鼓励金融机构开发设计小币种与美元等币种之间的远期产品,叠加美元与人民币之间外汇衍生品交易,间接实现小币种与人民币之间的汇率套保,解决企业小币种套期保值难题。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刘天行